撰稿:王萱
中国民族的字母文字可按字母形式的来源和其他情况,分成七类,其中一类为:窣利文、回鹘文、蒙古文、满文、锡伯文,窣利文来源于波斯时代的阿拉米文草书。回鹘文字母是参考窣利字母创造的。以后蒙古文字母的制定又参考了回鹘字母,满文字母的制定则参考了蒙古文字母。锡伯文是满文的延续。满文与锡伯文基本上是同一种文字。
清王朝建立之前,努尔哈赤决定创制本民族的文字,并命额尔德尼和噶盖负责,在《满洲实录》中详细记载了这一过程。努尔哈赤提出仿照蒙古字母来创制满文,并委托文臣额尔德尼和噶盖具体实施。后金时期,皇太极命令达海对满文进行改进,达海遵旨行事,精心研究并添加了圈点。他发现满文与汉字的对音并不完全吻合,因此在十二字头之外又增补了外字。对于仍无法完全契合的情况,他采用两字连写的方式,其切音相较于汉字更为精准,从此满文基本成熟。
到了乾隆朝,满文书法开始盛行起来,写满文书法在北京、东北等地逐渐蔚然成风。与此同时,满文印章、满文牌匾、满文碑刻也越来越多。
在新疆,有清一代,大部分宗谱是用满文书写的,清末民国初家谱根据保存的旧谱重新续编而成的,文字多用锡伯文、汉文和满文,也有锡汉合璧的。等到锡伯文概念形成之后,新疆锡伯族文人曾用小楷抄写了许多译成锡伯文的汉文文学名著,促进了锡伯文书法的发展。
展开全文
锡伯文书法与满文书法一脉相承,有刚劲有力的楷书,有飘逸洒脱的行草书,还有美观大方的篆书和形如流水的行书体系。传承发展满文书法与锡伯文书法不仅对研究满族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对研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形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满文、锡伯文的书写自上而下,行款自左向右。满文、锡伯文属于音素文字,字母分成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两类。满文、锡伯文的基本笔画有字冠、字牙、字干、字尾、字圈、字点等,同一字母有多种书写形式,因其处在单词中位置的不同,其书写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一般可分为词头、词中、词尾形,此外音节末的辅音字母一般也有单独的书写形式。
咸丰皇帝满文书法
溥儒满文书法
肖波满文书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