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

此條目應避免有陳列雜項、瑣碎資料的部分。 (2023年1月30日)請協助將有關資料重新編排成連貫性的文章,安置於適當章節或條目內。

此條目需要添加合適的資訊框模板,或是更新現有的資訊框。請在Category:資訊框模板內挑選。

二十四史為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獲歷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記載逾四千年的中國歷史,上起傳說的黃帝,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且統一使用分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正史」一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當乾隆帝欽定「二十四史」以後,「正史」一稱就由「二十四史」所專有,取得了正統史書的地位。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但學術界則一般奉《清史稿》為「二十五史」之一而摒除《新元史》,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成「二十六史」。

歷史發展[编辑]

「二十四史」的概念形成[编辑]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范曄《后汉书》問世,唐代以後遂漸取代《東觀漢记》,成为“三史”之一。[1]

其後,在《三國志》編成之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1]

於唐代,記載三国至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十部正史,合稱「十史」。後來出現了「十三史」,即包括「十史」和《史記》《漢書》《後漢書》。唐朝時吳武陵有《十三代史駁議》二十卷,宗諫注《十三代史目》十卷。[2]

於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北宋王令著有《王先生十七史蒙求》,南宋呂祖謙有《十七史詳節》。[2]

於明代,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代顧炎武《日知錄·監本二十一史》說:「宋時止有十七史,今則併宋、遼、金、元四史為二十一史。」[2]

清代雍正年間,《明史》編成,合稱「二十二史」,趙翼《廿二史札記》則是依此命名。其後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在編寫《四庫全書》的時候,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即二十四史。[2]

後續[编辑]

因《元史》撰寫之內容實為缺漏,且用字離疏,故柯劭忞於民國六年(1917年)召編《新元史》,民国九年(1920年)脫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將趙爾巽等編的《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將兩書都列入正史的總數計算,合稱「二十六史」。

1971年,主持「二十四史」整理工作的顾颉刚在其《整理国史计划书》中说:「钱海岳独竭数十年的精力,编成纪传体的《南明史》百数十卷,足备一代文献。」「如能觅得,应置《明史》之后。」等到钱氏女婿堵仲伟拜访顾颉刚并出示《南明史稿》时,顾氏又作题跋,将此书「次于《明史》之后,《清史稿》之前」,但此計劃並未得到支持,眾人認為應等《二十四史》點校完成後再議此事[3]。

列表[编辑]

二十四史

流水號

書名

成書時間

修撰人

例目

總卷數

記事起訖時間[4]

備註

時代

姓名

本紀

書志

列傳

其他

1

史記

約前91年

西漢

司馬遷

12

10

8

70

世家30

130

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

合稱三史

2

漢書

82年

東漢

班固

12

8

10

70

100

漢高帝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

-

東觀漢記

196年進行最後一次總整理

東漢

劉珍等

3

1

1

15

載記1 散句1

22

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至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

3

後漢書

445年

南朝宋

范曄

10

30

80

120

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至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

合稱四史

(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

4

三國志

289年

陳壽

4

61

65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5

晉書

648年

房玄齡等

10

20

70

载记30

130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至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

唐朝時合稱十三史

6

宋書

488年

南朝梁

沈約

10

30

60

100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至宋順帝昇明三年(479年)

7

南齊書

537年

南朝梁

蕭子顯

8

11

40

59

齊高祖建元元年(479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年)

8

梁書

636年

姚思廉

6

50

56

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至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

9

陳書

636年

6

30

36

陳武帝永定元年(557年)至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

10

魏書

554年

北齊

魏收

12

20

98

130

魏道武帝登國元年(386年)至東魏孝靜帝武定八年(550年)

11

北齊書

636年

李百藥

8

42

50

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550年)至北齊幼主承光元年(577年)

12

周書

636年

令狐德棻等

8

42

50

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年)至周靜帝大定元年(581年)

13

隋書

636年

魏徵等

5

30

50

85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

14

南史

659年

李延壽

10

70

80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至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

宋朝時合稱十七史

(扣除舊唐書、舊五代史)

15

北史

659年

12

88

100

魏道武帝登國元年(386年)至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

16

舊唐書

945年

後晉

劉昫等

20

30

150

200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17

新唐書

1060年

歐陽修、宋祁等

10

15

50

150

255

18

舊五代史

974年

薛居正等

61

12

77

150

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年)至周恭帝顯德七年(960年)

19

新五代史

1053年

歐陽修

12

1

3

45

世家10 四夷附录3

74

20

宋史

1345年

脫脫等

47

32

162

255

496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趙昺祥興二年(1279年)

明朝時合稱二十一史

(扣除舊唐書、舊五代史)

21

遼史

1344年

30

8

32

45

国语解1

116

遼太祖元年(907年)至遼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年)

22

金史

1345年

19

4

39

73

135

金太祖收國元年(1115年)至金哀宗天興元年(1234年)

23

元史

1370年

宋濂等

47

8

58

97

210

元太祖元年(1206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

24(25)

明史

1739年

張廷玉等

24

13

75

230

332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至明莊烈帝崇禎十七年(1644年)

合稱二十四史

(加上舊唐書、舊五代史)

(24)

新元史

1920年

民國

柯劭忞

26

7

70

154

257

元太祖元年(1206年)至元昭宗宣光八年(1378年)

合稱二十五史

(26)

清史稿

1928年

民國

趙爾巽等

25

135

53

316

529

清太祖天命元年(1616年)至清末帝宣統三年(1911年)

合稱二十六史

-

清史

1961年

民國

張其昀等

25

136

53

315

補編21

550

清太祖天命元年(1616年)至清末帝宣統三年(1911年)

-

主要版本[编辑]

南宋紹興十四年四川轉運使井憲孟刊行「眉山七史」(宋、南齊、梁、陳、魏、北齊、周書,現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

明朝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南监本”)

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北监本”)

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

清朝乾隆武英殿刻“二十四史”

清同治光绪间五省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

中華民國商務印書館印張元濟輯《百衲本二十四史》

民國45-46年二十五史編刊館印行《仁壽本二十五史》(1961年國防研究院出版修訂本《清史》,1971年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補入出版,改稱「仁壽本二十六史」)

民國56年臺灣商務印書館王雲五重印《百衲本二十四史》(16开 精装)

民國65年臺灣商務印書館王雲五補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大32开 平装)

民國99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增大开本、放大字体重印王雲五補校《百衲本二十四史》(精装。出版说明为18开,但对于32开而言,开本的增大主要在宽度上而不是在长度上)

中华书局排印《點校本二十四史》

参见[编辑]

中国主题

历史主题

书籍主题

中国历史

正史

野史

参考资料[编辑]

^ 1.0 1.1 李君惠. 論“二十四史”中的書、史、記、志. 文史雜志. 2012, (05): 18-21.

^ 2.0 2.1 2.2 2.3 李偉國; 尹小林. 重審《文淵閣四庫全書》中“二十四史”之價值. 學術月刊. 2013, 45 (01): 142-148.

^ 中华书局编辑部. 南明史出版说明. 中华书局. 2006. ISBN 978-7-101-11665-6.

^ 本書編寫組. 中國史學史.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268-269. ISBN 9787040508833.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二十四史

中华文化网《歷史傳記》

相关推荐

小主持人礼仪,站姿、坐姿、走姿详解,赶紧get!
幻想计划灵武培养推荐指南:深度解析哪个灵武最值得培养
10000快币等于多少人民币?快币与人民币的换算秘密大揭秘